学海方舟丨回忆录:《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》:这是因杨苡而被照亮的历史

2024-08-05学海方舟

历史是由无数个体的生命经历积累而成的,这些细微的声音构成了宏大叙事之外的真实情感与肌理。每个人的记忆和记录都是对历史宝贵的贡献,它们共同织就了人类历史的全貌。杨苡先生的回忆录《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》表面上平静淡然,实际上记录了许多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和重要人物。


世纪老人是历史的宝贵财富,他们的生命历程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。与百岁老人进行深刻的交流,能让我们对历史和人性有全新的认识。



《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》由杨苡口述、余斌撰写,于2023年1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。这本书记录了杨苡先生晚年的心声,她在回顾一生时毫无挂碍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。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余斌教授长期与杨苡先生为友,意识到她家族史和个人经历的价值,鼓励她分享并记录下来。


正如博尔赫斯所说:“任何命运,不论多么错综复杂,其实都凝结在一个瞬间:人们彻底领悟自己真实身份的那个瞬间。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杨苡的人生和她的这部口述史。在这本书中,杨苡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天津名门之后的形象,也不仅仅是她哥哥杨宪益的妹妹、巴金和穆旦的朋友,或是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——而是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完整的人生故事。



杨苡,原名杨静如,1919年生于天津,曾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、西南联大外文系以及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。她翻译的作品包括《呼啸山庄》、《天真与经验之歌》以及与哥哥杨宪益合作的《兄妹译诗》等。其中,《呼啸山庄》的中译本尤其受到欢迎。


杨苡出身于显赫的世家大族,家族成员涵盖了晚清的总督、翰林、进士,民国时期的银行家、留学生,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家、教授和院士。尽管经历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,她的回忆却是从家庭中的“小人物”开始的。她讲述了自己隐忍而坚强的母亲,以及家中的丫鬟、厨子和其他仆人,这些都是她童年世界的一部分。然而,在回忆中,她并不喜欢这个传统的大家庭,而是渴望离开,探索更广阔的世界。因此,她年轻时深受巴金作品的影响,成为了巴金的忠实读者,并与他建立了终生的友谊,还与巴金的二哥李大先生有过一段美好的情感经历。


杨苡的口述回忆揭示了世家大族背后的生活琐事和矛盾冲突,她本人并不喜欢被贴上“贵族”的标签。这些朴实而克制的家庭故事,结合二十世纪中国的巨大变迁,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必然性和轮回。作为家族的一员,杨苡既不骄傲也不自卑,以一种超脱的态度,展现了家族和个人历史的真实面貌。



杨苡的回忆录不仅展现了她个人的成长经历,还呈现了民国时期精英青年的生活面貌。尽管她一再强调自己的普通,但实际上她的一生颇具代表性。从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,杨苡出身于优裕的家庭环境。在天津的中西女校,她度过了十年的学习时光,接受了全面而优质的教育,这段经历不仅为她培养了持久的友谊,也塑造了她乐观的性格。她回忆说,即使在“文革”期间,与她一同毕业的同学中没有人选择轻生,这或许与她们接受的教育有关。


在书中,杨苡描述了她在西南联大的经历,那是她和整个时代的高光时刻。这段回忆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细节,还涉及了多位著名学者和作家,如陈梦家、朱自清、刘文典、闻一多、吴宓等人。杨苡的回忆特别之处在于她平实地看待这些人物,没有夸大其词,而是注重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点。


例如,朱自清和沈从文是她的邻居;沈从文勤奋写作,几乎每晚都在工作;刘文典在空袭警报时的表现与外界流传的不同;她的好友陈蕴珍(萧珊)、王树藏、穆旦等人都有着真实的性格侧面。杨苡的回忆中充满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,她讲述了女生宿舍的生活、饮食、学业以及爱情等方面的细节。


杨苡先生的性情和教养锻造出了一种真而不俗的气质,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份天真与经验之间的平衡。与齐邦媛的《巨流河》相比,《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》中的叙述更为平淡、天真且节制,但同样充满了旧世界的庄重与优雅。杨苡在撰写回忆录时十分谨慎,许多内容经过反复删改。这种真挚而又淡然的风格,展现了她作为世纪老人的独特魅力,以及她对过往岁月的真实感受。



杨苡,1938年在昆明。


追忆是永恒的动力


口述史是一种很特别的题材,要仰仗当事人的记忆力。这方面,杨先生表现惊人。口述史,也需要廓清当事人口述与历史真实有出入的地方。从对故事人物、背景乃至整个故事的剪辑爬梳中,可以看出撰写者余斌的用心。某种程度上,这本书是他们的合著之书。


杨先生对她经历过的许多大事件无感,但心心念念自己所爱所遇所感的人,尤其是她一生情感充盈,记忆惊人,留下了许多个人经验的细节,而这些细节也是余斌认为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。他认为与宏大叙事相比,个体的琐碎叙事因其所见者“小”,很难沾“历史”的边而被“虚”化了,“历史的无情”,就是它对个体琐细叙事的忽略不计。因此杨先生的口述虽不“避实”,但的确常常“就虚”。这种个体的感性记忆和经验,正是能够引发普通读者共鸣的地方,因为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一位百岁老人的“碎碎念”。看过了一百年的世事离合,杨苡说:“活着,就是胜利。”这句话里,有她天真爽朗的本来性情,也有一个世纪老人阅遍世事的淡然与超脱。


读完此书,想起杨苡的终身挚友穆旦的一段广为流传的诗:“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/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/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/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/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。”一个人的雄心、落寞与抱憾击中了我们。人生的意义在哪里?怎样的一生才是自己希望的?总有一个节点,人需要对自己的一生有所总结。追忆是永恒的动力,它蕴含着个体巨大的情感和千差万别的经历。杨苡没有像哥哥杨宪益那样成为著作等身的大翻译家,没有像巴金那样成为文坛领袖、世纪良心,没有像穆旦那样成为时代的殉道者,她安静、隐忍、谦逊。她的后半生就在我无比熟悉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静静度过。历史及个人的命运蛛网密布,只有有心追踪复原,才发现那么多的人和事都是连接的,都是生命之网密密麻麻的节点。每一颗饱含充盈情感的心灵,每一个有故事的灵魂,都让人类更为贴近而亲密。我们藉由杨苡的一生,对上个世纪那些远去的历史细节、文人心灵有了别样的亲切感;我也因与杨先生共同生活、行走在这一小片土地上感受到别样的心灵冲击。这样的历史老人让你觉得,你与历史之间有了介质。


萧珊去世之后,穆旦写信给他们共同的好友杨苡说:“好友一个个死后,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。”而杨苡以此书追忆她挚爱的亲友,追忆自己的一生,留下百年历史中一群文化精英的生命侧影,真正是以谦逊的姿态讲出了不平凡的精彩。这是因杨苡而被照亮的历史。


撰文/朱丽丽(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)

  • 建议/投诉
  • 在线客服
    400-8010-835
    点击收起
  • 快捷支付
  • App下载
    学海方舟APP
    安装学海方舟APP 下载课程随时看